首页 >> 严选问答 >

高屋建瓴的成语典故介绍

2025-10-05 13:43:54 来源:网易 用户:刘威舒 

高屋建瓴的成语典故介绍】“高屋建瓴”是一个常用成语,形容人站在高处,从上往下倒水,比喻对事物掌握全面、把握关键,具有高瞻远瞩、统摄全局的能力。该成语源自古代历史典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成语释义

项目 内容
成语 高屋建瓴
拼音 gāo wū jiàn líng
释义 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也指做事有条理,能抓住关键,掌握主动权。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天下方苦秦久矣,今得秦王而诛之,是逆天道也。’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以此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可得而用也。于是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形势,举事无失策者,皆萧何之功也。夫高屋建瓴,非一人之力所能为也。”

二、成语来源与典故

“高屋建瓴”最早见于《史记·高祖本纪》,原意是指在高楼上倒水,水流自然顺畅、势不可挡。后引申为做事有战略眼光,能够从全局出发,掌握主动权。

在刘邦攻入咸阳后,萧何率先收集秦朝的法律文书和地图资料,为日后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萧何此举“高屋建瓴”,意思是其举措犹如在高楼上倒水,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三、成语的现代应用

应用场景 说明
管理决策 在企业或组织管理中,领导者若能“高屋建瓴”,则能把握大局,做出正确判断。
政治策略 政治家若具备“高屋建瓴”的能力,便能洞察局势,制定长远战略。
学术研究 在学术领域,“高屋建瓴”常用来形容学者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整体把握。
日常生活 用于形容一个人处理事情有条不紊,善于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

四、总结

“高屋建瓴”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强调的是从高处着眼、把握全局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发展、企业管理还是国家治理,具备“高屋建瓴”的思维,都能帮助我们在复杂环境中找到方向,实现高效运作。

通过了解这一成语的出处和含义,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也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智慧,提升自己的判断力和执行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与本网站立场无关。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