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出题和答案(桃花源记练习题)
您好,今天小编胡舒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桃花源记出题和答案,桃花源记练习题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渔人甚异之。
5、复前行,欲穷其林。
6、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7、便舍船,从口入。
8、初极狭,才通人。
9、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4、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15、具答之。
16、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8、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2、停数日,辞去。
23、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4、”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25、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7、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28、未果,寻病终。
29、后遂无问津者。
30、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31、 ①渔人甚异之 ②阡陌交通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便扶向路 ⑤寻病终 ⑥后遂无问津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32、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3、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我的研读: 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4、”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叹惋? 我的联想: 5.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35、(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
36、 我的鉴赏: ②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37、 我的探究: (八)1.①对……感到诧异;②田间小路;③值得;④从前的,旧的;⑤不久;⑥渡口。
38、2. ①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39、②(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
40、3.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1、4.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
42、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
43、5. ①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
44、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
45、②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46、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47、 二、《桃花源记》 陶渊明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他的含义是什么? 答: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48、 2、 第一自然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
49、 3、 第三段文字哪两方面内容? 答:(1)村人“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的好客风尚。
50、(2)写村人自叙秦时避乱来此经过。
51、 4、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答: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52、 5、 为什么桃源中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答:桃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愿让外人知道。
53、 6、 你是如何理解桃花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 答:躲避战乱,这里民风淳朴,不受压廹,自由快乐。
54、 7、 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
55、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56、 8、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目的何在? 答:使人觉得桃源可望而不可及,给桃源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57、 9、 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答: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与世隔绝时间长;听见渔人所说的话。
58、 10、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59、 1 作者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虚构了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的美好境界? 答: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批判。
60、 12、 作者虚构的这个桃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61、 13、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富有浪漫色彩的叙事散文是理想化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在艺术构思上最为明显的是一个“奇”字,试举出三处“奇”。
62、 答:(1)环境奇美。
63、(2)与世隔绝多年。
64、(3)待渔人如此热情。
65、 14、 “具、咸”都是“全部,都”的意思,能否互换? 答:不能,“具”有详尽的意思,而“咸”没有,所以不能换。
66、 15、 (1)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2)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答:(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
67、 社会环境:安定和平。
68、 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69、 (2) 通过作者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写(第二段)和对桃花源中淳朴民风的描定(第三段)来表现出来的。
70、 16、 依据文中描述,准确说明进入桃花源的山洞口所在的位置。
71、 答:桃花源山洞口位于武陵源桃花林小溪尽头。
72、 1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环境优美,和平宁静,人民热情好客,生活富足安康,字定,快乐。
73、 18、 你从“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读到了哪些信息? 答:桃源人热情好客,富足安康。
74、 19、 作者在二千多年前就为我们规划出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成为后人羡慕、追求的目标,由此,你能够看出作者追求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75、 20、 结合文章,谈一谈你对“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理解? 答:它代表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和平安宁,没有战争,没有压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76、 发挥题: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桃花源外的美景。
77、 答:考查语言运用水平。
78、描写要有文采。
79、 2、 “桃花源”是自然美景,更是人世佳境,是对人类大同世界的憧憬,是对理想人生梦幻。
80、请描写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并说说如何实现? 答:先写心中圣景,后叙实现途径。
81、 填空题: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一线贯之。
82、 2、(村中人)见渔人,(村中人)乃大惊,(村中人)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83、(村中人)便要还家,(村中人)设酒杀鸡作食。
84、 3、本文出现的成语: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85、 4、桃花源在林尽水源的地方,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路径,用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仿佛若有光等词,说明它不易被发现。
86、 5、《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豁然开朗。
87、 6、黄发指:老人;垂髻指:小孩。
88、 7、对联: 美好理想寄桃源,黄发垂髫享太平。
89、 偶觉得比较全面了的说~~~~~。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