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赫氏反应(赫氏反应)
今天小编苏苏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益生菌赫氏反应,赫氏反应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赫氏反应(Jarisch-Herxheimer rcaetion)最早由奥地利皮肤病学家Jarisch Adolf Herxheimer、Karl Herxheimer两兄弟在应用汞、砒霜及铋治疗梅毒过程中发现,患者表现为高热、大汗、盗汗、恶心及呕吐症状,皮肤病变扩大、恶化等,随着治疗进程的继续上述反应消失、缓解,表现为一过性、暂时性“恶化”,此反应因发现者而命名[1]。
2、 临床上应用抗生素治疗其他疾病过程中亦可见此反应发生,如应用青霉素治疗钩端螺旋体病、鼠咬热及热带莓疹等疾病时[2]。
3、此类似反应发生在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过程中,为便于区分简称类赫氏反应[3]。
4、 类赫氏反应通常发生在抗结核治疗1~3月内。
5、发生机理众说不一,多认为与变态反应、干酪物质吸入性肺炎、结核病自然病程等因素有关。
6、应用含异烟肼(H)、利福平(R)方案抗结核药物治疗中,大量结核菌短期内被杀死,结核菌菌体抗原成分如蛋白质、磷脂等作用于高敏状态的机体组织而诱发肺内、肺外变态反应;有病理报告认为肺内病灶增多为干酪物质吸入致吸入性肺炎[4];正处在进展期的肺结核患者,渗出、增殖、干酪坏死等不同病理改变可同时存在,以至于胸部X线表现为多形态改变,一些部位病灶吸收好转,另外部位新病灶出现显示增多恶化。
7、其中变态反应学说被临床普遍接受[5]。
8、 类赫氏反应病理改变主要为病灶中毛细血管扩张,中性粒细胞渗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聚集[6,7],结节形成及病灶坏死,多累及肺血管、浆膜和淋巴结,表现为肺部病灶增多增大、浆膜腔积液、增多或新生淋巴结肿大。
9、新出现病灶内、浆膜腔积液中无结核菌存在。
10、 临床表现为高热等结核中毒症状加重,肺部结核病灶增多增大,新出现胸膜腔、心包、腹膜腔等浆膜腔积液或原有浆膜腔积液量增多,颈部、肺门和(或)纵隔、腹腔新生淋巴结肿大或原有淋巴结肿大急剧增大、软化。
11、 类赫氏反应的诊断依据如下5点:①初治活动性肺结核,应用含H及R强有力方案抗结核治疗过程中、3个月内出现者。
12、②抗结核治疗临床症状改善后、浆膜腔积液有吸收减少后、部分病人X线胸片肺部病灶有吸收缩小后再出现者。
13、③继续原方案抗痨化疗1~3月,“恶化”表现逐渐改善者。
14、④“恶化”期间痰菌已阴转者仍不能检出结核杆菌、痰菌减少者继续减少直至阴转、浆膜腔积液中不能检出结核杆菌、淋巴结穿刺、活检均不能检出结核杆菌。
15、⑤排除结核菌以外病原体感染、非药物性过敏性肺炎、非药物反应及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
16、 在老年病人中还应注意排除恶性肿瘤可能。
17、其反应中的淋巴结肿大、病灶增多,胸膜炎表现均易与肿瘤的转移和破坏相混淆。
18、因此,老年患者出现反应后,应密切观察病情,反复动态行胸片、CT及MRI肿瘤标志物及细胞学检查,进行淋巴结穿刺、活检,胸腔穿刺或胸膜活检,必要时手术探查。
19、近年肺结核合并肺癌报道增多,且多见于老年。
20、因此,对已确诊为肺结核的老年患者,在治疗中发生类赫氏反应时,在严格排除肿瘤同时,应坚持抗结核化疗。
21、化疗有效可作为确诊依,在结核病化疗中尤其在强化期遇此情况,可短期试用激素,作为临床鉴别诊断的参考。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