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大夫祠 资政大夫祠简介 心得体会
大家好,小宜来为大家讲解下。资政大夫祠,资政大夫祠简介,心得体会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广州头条#
资政大夫祠——始建于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已有150多年历史,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资政大夫祠是目前广州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祠堂群,是一座集岭南特色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的典型清代古建筑群。
2000年12月修复对外开放,成为知名度较高的文化旅游休闲胜地。
位置:花都区新华街三华村
#手机拍照#
【国家级种草!花都这条旅游线路获文旅部推荐】日前,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乡村四时好风光——乡村是座博物馆”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其中,广州花都“粤乡寻韵之旅”线路入选,是广州市唯一一条登榜线路。此线路涵盖塱头村(3A景区)、石头记矿物园(4A景区)、洪秀全故居(3A景区)、广东圆玄道观(4A景区)、资政大夫祠等景区,展示了花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广州头条# 位于花都区三华村的资政大夫祠,闻名遐迩,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由资政大夫祠、南山书院、亨之徐公祠和国碧公祠连建在一起的群体建筑。整个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建筑气魄雄伟,前有广场,后有花园,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周边绿树成荫,曲径通幽,它既体现了岭南建筑的传统风格,又具有南方园林的特色。
资政大夫祠古建筑群以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美、保存之好,在广州乃至广东全省都是极为罕有的,是我国岭南民间艺术建筑的又一典型。
现在利用部分建筑,建立了民俗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灰塑的制作工艺及作品。
即墨古城新会街东起南门里大街,西至古刹庵街,长约105米。因章嘉埠周氏周志让曾任广东新会县令,后人为彰显其政绩,将此街命名为“新会街”。
周志让,字芸工。清乾隆九年(1744)甲子科经魁,乾隆十九年(1754)中甲戌科明通进士,敕授文林郎。初任乐安县教谕,对生徒管理严格,教育有方,成就甚众。升任广东三水县令。三水地处南北通道,因边境不宁,大兵过境,差办甚繁,周志让适时应对,以减轻战事对百姓的侵扰。调新会县知县,凡有利于百姓之事一一督办,对不利于百姓的弊政尽皆废止。府院对周志让甚为赞赏,将新会县的施政法令转发各县,令效仿施行。后升任连州直隶州知州,亦有政声。著有《六息轩诗集》。周志让周思纲、周思纮、周思 、周思缙4子及其后裔皆居住在新会街北侧。1950年后,即墨县总工会、共青团即墨县委等机关曾于此处办公。
新会街南侧为大留村周氏族人周铭旂的住宅。周铭旂,字懋臣,号海鹤。清同治四年(1865)中乙丑科进士,历任知县、通判、知州、知府、潼商兵备道等职。诰授资政大夫,加二品衔。大荔县曾为他建生祠,称“秦中贤良第一”。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致仕归里,住城里新会街路南新宅。光绪三十四年(1908)领衔编纂《即墨县乡土志》。1913年病逝于新会街住所。著有《筹赈记略》《出山草》等。周铭旂和他的4个儿子(长子汝楫,增生,中书科中书;次子汝霖,拔贡生,直隶州州判;三子汝杰,候选典史;四子汝桐,候选知县)及其孙辈均住于街南,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周氏院落。
1949年即墨城解放后,中共南海地委、南海专员公署曾驻此大院中办公。1950年,南海专署撤销,中共即墨县委、即墨县人民政府在此办公,后改为民居。
刑部街东起古刹庵街,西至西顺城街,长约114米,与新会街相接。因明代黄宗瑗和清代黄宗昌的曾孙黄致中曾先后居住在此处,后人将此街名为“刑部街”,解放后改称为“礼义街”。黄宗瑗,字我玉,明兵部尚书黄嘉善次子,初任太常寺典簿转太仆寺丞,迁刑部主事,升刑部郎中。黄致中曾任刑部员外郎,其后裔黄劭显为中科院院士。
黄劭显(1914~1989)是中国铀矿地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提出多种铀矿成矿理论的新观点,对中国铀矿普查和第一颗原子弹的铀料提供作出重要贡献。他在中国首次发现铬铁矿,著有《甘肃青海二省油页岩概论及新油田之推测》 《宁夏小松山铬铁矿之发现》《宁夏小松山铬铁矿及其有关火成杂岩之初步研究》等,被《辞海》收录。
1947年,新会街和刑部街合并连接,命名为“行政街”。随着即墨古城片区拆迁改造,老行政街已不存。
东莞市东城区——徐氏宗祠(4)
2021年2月14日(大年初三)下午3点,参观位于东莞市东城区东江岸边鳌峙塘村——徐氏宗祠。
徐氏宗祠位于鳌峙塘村东的东江岸边,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 ) 由本村徐兆魁倡议并捐资一千四百五十两银所建成。
该祠为二进硬山顶砖木建筑。首层深42.22米,宽20.98米,占地而积885.78平方米,两侧有二层建筑,各宽3.55 米、深40.22米,面积为285.56 平方米,全祠建筑面积为1141.34平方米。
大门后为一座石木结构牌坊,坊额正面刻着西县肖云举题、南海朱完书的“南州正?”四字,字径为0.25 米。坊额后面刻着万历三十八年(1610)由通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五家薰书并题的“南州正脉”四字,字径约0.25米。
倡建和捐资人徐兆魁(1550一1635)字策廷,号海石。东莞鳌峙塘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历任监察御史、殿试考官、大仆寺正卿、左副都御史、资政大夫、刑部尚书等职。
该祠曾作重修,首层屋背卜仍保存“民国十九年石湾吴宝玉造”的彩陶塑,重修碑仍存祠内。
宗祠正堂悬挂的照片有位民国时的将军,撰写碑记的也是这位将军,但碑记所署的名字已模糊难辨,从所书官衔看,是徐景唐。
徐景唐(1895—1967),原名协和,字庚陶、赓陶,广东东莞附城鳌峙塘村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十二期、日本士官学校第十二期辎重科毕业。1927年12月,任国民党广东省府委员兼军事厅长,1928年,任国民革命第八路军第五军中将军长。这就是碑记所书的官衔。
今天讲讲清朝的这职官员的官阶。
对于清朝的王公大臣,宗室爵、世爵、职务、品级,大家都有所了解。但对于“官阶”知道的可能就少了。什么是官阶?就是表示官员身份地位的一种荣称,是一种标志。最早源于汉代,沿用至清。下面介绍一下清朝从一品到九品,文官的官阶:
正一品 光禄大夫 从一品 荣禄大夫;
正二品 资政大夫 从二品 通奉大夫;
正三品 通议大夫 从三品 中议大夫;
正四品 中宪大夫 从四品 朝议大夫;
正五品 奉政大夫 从五品 奉直大夫;
正六品 承德郎 从六品 儒林郎;
正七品 文林郎 从七品 征仕郎;
正八品 修职郎 从八品 修职佐郎;
正九品 登仕郎 从九品 登仕佐郎。
官阶与品级、职务大致是统一的,知道了职务,就能知道他的品级和爵位。但不是绝对的。
《咸丰十一年辛酉科殷大人考取全省陪拔题名录》载:
李 杜 雷府;
黄在中 雷府。
据:
1、民国《邦塘李氏族谱》载:″李 杜 委用琼州训导,诰赠中宪大夫,旨赠资政大夫,加翰林院庶吉士四级。″
2、民国《海康县续志》载"李 杜 字杰夫,塘尾社邦塘南村人,署琼州府学训导。晋熙、晋焘父。"
梅州明朝翁万达墓,墓主官至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副国级、高官,赠太子少保。翁万达墓位于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三河中山公园后面山上。文物保护单位。
清朝时期,一位身材消瘦的官员,侧身坐在椅子上,很有气质。看他朝服上的补子,你猜他官居几品?是文官还是武官?
这名男子虽然身材消瘦,但眼睛炯炯有神。他侧身坐在红木太师椅上,性格温和,面带微笑。
旁边是一个两层的方几,上面一只西式花瓶里,插着叫不上名字的花卉。几上除了茶盏,还有一只金色的烟壶。红色的背景和地毯,显得贵气十足。
清朝时期,文武官员朝服上都有补子。这些图案主要缝缀在官服的前胸和后背上。
补子图案是不一样的。武官补子的图案是猛兽,而文官朝服上的补子的图案是文禽。又因图案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等级。
仔细看他朝服上的补子图案,就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鸟。因此就能判断出他是一名文官。
清朝时期,文官朝服上的补子有以下几种:
一品为仙鹤: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殿阁大学士等。
二品为锦鸡:太子少师、少傅、少保、资政大夫、各省总督、巡抚、布政使、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等。
三品为孔雀:通议大夫、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盐运使、大理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武备院卿、上驷院卿、按察使等。
四品为鸿雁:中宪大夫、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鸿扩寺卿、顺天府府丞、陵寝掌官防官、各府知府、翰林院侍学士、尚茶正、尚膳正,布政使司参政、各省巡守道、都察院俭都御史等。
五品为白鹇,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各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各部员外郎、盐运使司副史、各州知州等。
六品为鹭鸶:各部院主事、院判、都事、寺丞、内务府副管领、武备院库掌、太医院院判、各王府管领、京府通判、京悬知悬、兵马司指挥等。
七品为鸂鶒:各州州判、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舍人、翰林院编修、通政使司知事、皇史、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务府司库、各部院七品笔帖式、各悬知悬等。
八品为鹌鹑:太医院御医、内务府司匠、各县悬丞、各州儒学学政、鸿扩寺主薄等。
九品为练雀: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各府知事、各悬主薄、刑部司狱等。
官服上补子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武则天时期,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
明清官员所用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与明补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前后成对。#我要上微头条# #老照片#
三张令人感慨的照片:图一,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年轻时照片,惊艳四座的时代美女;图二,杀死了两名“越共女干部”——其母与老师的越南小男孩“小老虎”,1968年菲利普·琼斯·格里菲斯摄;图三,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摄宜昌刘一儒墓碑,碑文“南京工部尚书赠资政大夫小鲁刘公神道碑”,流行数千年的传统价值观。
本文资政大夫祠,资政大夫祠简介,心得体会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