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一段历史故事。以下是文言文及其现代汉语的翻译:

【原文】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偃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得奉君,必得志于诸侯。今吾子亦厚施于彼,其何德之报?”乃馈盘飧,置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此礼,又加之以辞,不就,蹙焉。就之,将以为三军,辅之以晋、楚,其霸必也。君其礼焉。”

【译文】

晋国的公子重耳在遇到灾难时,晋国人在蒲城攻打他。蒲城的人想要迎战,但重耳不同意,他说:“依靠父亲的命令享受他的俸禄,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得到人心;如果有了人心却去对抗,那罪过就太大了。我应该逃走。”于是他逃到了狄地。跟随他的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等人。经过卫国时,卫文公没有给予礼遇。在五鹿时,他们向乡下人乞讨食物,乡下人给了他们一块土。公子很生气,想鞭打他。狐偃说:“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公子叩头接受,并把土装了起来。

到达齐国后,齐桓公给他娶妻,并赠送给他二十匹马。公子感到非常满足。随从认为这样不好,计划离开。他们在桑树下商量,这时一个养蚕的女奴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并告诉了姜氏(重耳的妻子)。姜氏杀了这个女奴,并对公子说:“你有四海之志,听到这些话的人,我已经把她杀掉了。”公子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你应该走了!贪图安逸会毁掉你的名声。”公子不肯走。姜氏与狐偃商量,把他灌醉后送走。公子醒来后,拿起戈追逐狐偃。

到达曹国时,曹共公听说公子重耳身体两侧的肋骨连在一起,想看看他裸体的样子。公子洗澡时,曹共公靠近观看。僖负羁的妻子说:“我看晋公子的随从,都有能力成为国家的大臣。如果能为君主服务,一定能实现霸业。现在你对他很好,他一定会有所回报。”于是她送给公子一套饭食,并在其中放了一块玉。公子接受了饭食,但退还了玉。

到达宋国时,宋襄公赠给他二十匹马。

到达郑国时,郑文公也没有给予礼遇。叔詹劝谏说:“我听说天要帮助的人,别人是无法阻拦的。晋公子有三种情况,天意或许是要成就他。君主应该对他表示礼遇。同姓结婚,后代往往不会繁盛。晋公子是姬姓出身,至今仍然存在,这是第一点。在外遭受困难,天意却没有安定晋国,可能是要帮助他,这是第二点。有三位才智出众的人跟随他,这是第三点。晋国和郑国地位相当,他的子孙过路,本来就应该以礼相待。这样的礼遇再加上恰当的言辞,如果不接受,会让人感到局促不安。如果接受,将作为三军的统帅,辅佐晋、楚两国,他的霸业必然成功。君主应该对他表示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