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小学课文和氏璧(和氏璧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廉颇老矣...

8月科学教育网小李来为大家讲解下。小学课文和氏璧(和氏璧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廉颇老矣,能饭否?】昨日,远方的一位大姐传来一个推文,推文帖子介绍的是宋代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墨迹。据说这幅草书长卷是山谷道人五十一岁时的作品,现收藏于美国一家知名博物馆,也算是与黄山谷的另一幅草书巨作《诸上座帖》齐名的草书经典。

说实在的,此前对山谷先生的草书,仅仅欣赏,并未涉及临摹学习。但对于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早已熟悉。

最初知道历史上的廉颇其人,是读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那时,大约七八岁的样子,这首词的字都认不全。不过,有些字还是很早就认得,比如“廉”字,虽然笔画多,会从大人们的信件上看到。至于廉颇是谁,有多老,能否吃饭之类的说法,并不知其意。辛弃疾的这首词用过很多典故,涉及历史上诸多名人,当时读它,仅仅是识读文字,觉得字句朗朗上口,很快就能背会。

后来,从哥哥姐姐们的中学课本里读到过《史记》中的一些片段,也了解到赵国的历史,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渐渐清晰起来。记得少年时也看过一本连环画《将相和》,大约是说的“负荆请罪”“和氏璧”的故事,就是根据这个“列传”演绎而来。

等到真的自己学习这篇经典课文时,倒是没什么特别的印象。语文老师就文讲解,少了对前后历史的展开,似乎也不怎么过瘾。觉得反正以前也读过,断断续续能诵出大致的内容。

那时,课本的古文部分,通常有两要求:一种是“背诵全文”,一种是“熟读全文”,显然,篇幅长的大概只要求熟读。

这篇文章给我留下最值得记忆的画面与夏天有关。

那时的夏天如今天一样,赤日炎炎,烈日似火。在没有空调的日子里,午后的树荫下乘凉,加上几块凉水里冰镇后的西瓜,便是夏日最好的甜点。我会装模作样地坐在树荫下,无精打采地翻着那些与彼时年龄不相称的厚厚的书,阵阵凉风透过背心,在脖颈处打着旋儿,回头看,不知何时,母亲竟面带笑容,摇着四周包着布条的淡黄色蒲扇伫立良久……

记得小时候背诵课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那时候似懂非懂,一知半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懂得了它的真正含义。

原来,玉石不通过雕刻打磨,就不能成为美玉,就不能成为值钱的器物。人无论资质多好,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人情、礼仪和道德,就不懂做人的道理。

每个人出生时就好比是一块玉石,需要雕刻打磨,才能呈现出价值,所以人需要良好的教育,经过努力学习,才能成为有用人才。

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孟子能够安心学习,三次带着孟子搬家,迁到了适合孟子居住的地方,最终孟子成为战国时期的教育家,政治家和伟大的思想家。

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而一块天然形成的玉石,经过精心雕刻打磨,就成了价值连城的玉器。

古时候,有个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捡到了一块玉石,于是就拿着这块没有没有打磨的玉石献给国王,没想到国王和工匠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卞和被定罪了。

国王死后,新国王继位,卞和又拿着这块玉给囯王,可是仍然被国王定罪,原因还是说这是一块普通石头。再后来,又一新国王继位,新国王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打造-下,结果发现是块上等美玉,这就是中国著名的“和氏璧”。

广东揭阳玉雕大师张炳光,从事玉雕行业三十多年,率领他的弟子们,巧夺天工,将一块块玉石边角料变废为宝,起死回生,一块边角料,经过雕刻打磨,活现出苏轼《后赤壁赋》的飘逸洒脱,赋予了普通材料更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如今,张炳光的工作室在抖音上,以短视频和直播呈现玉雕之美,让更多人在这里了解和学习了玉文化,我们为玉雕大师张炳光对艺术精益求精和他的无私奉献精神点赞!

一块璞玉,经过精雕细琢,打造成了心目中的形状,便价值连城,一根木材,经过细心加工,成为一件艺术品。人也是一样,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多读一些书籍,才能明白一些道理,成为対社会有用的人。

#玉雕大师用边角料还原赤壁赋# #揭阳头条#

本文小学课文和氏璧(和氏璧这篇短文说明了什么道理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