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鸣禽研究发现白尾斑点与长寿之间的联系
一项针对迁徙鸣禽的新研究表明,具有平均大小的尾部白色斑点(这一特征对于成功觅食至关重要)的个体比尾部白色数量较多的个体寿命更长。
这些发现提供了一个罕见的稳定选择的例子,即自然选择有利于具有接近群体平均值的特征的普通个体。
这项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 B》上的新研究重点关注冠莺,这是一种小型迁徙鸣禽,在北美东部的森林栖息地繁殖,在墨西哥南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越冬。
在其复杂的迁徙生命周期中,冠莺采用了一种不寻常的进食策略,称为“齐追觅食”。通过不断地弹开尾巴,露出白色的尾羽,头巾莺会惊吓并产生红翅昆虫,然后在飞行中追捕和捕获这些昆虫。
阿勒格尼学院的生物学名誉教授罗恩·穆姆说:“我们早就知道白尾斑点对于冠莺觅食非常重要。” “如果你暂时使鸟的尾部斑点变暗,觅食成功率就会大幅下降。”
他还指出,其他种类的追捕觅食者有强有力的实验证据表明,尾巴的白色程度是通过自然选择进行微调的;偏离种群平均水平的非典型尾部图案在惊吓昆虫猎物方面效果较差,并导致觅食成功率降低。
“我们之前不知道尾部白色程度的自然变化是否会影响长期生存,”穆姆说。“这就是我想回答的问题。”
Mumme 通过在宾夕法尼亚州西北部铁杉山野外站对冠莺进行了 14 年的研究,解决了这个问题。从 2010 年到 2023 年,他捕捉了 625 只冠莺,它们在 5 月至 8 月筑巢季节在铁杉山定居和繁殖,并对其进行了色带测量和尾部图案测量。然后,他监测了随后几年返回研究地点或未能返回的色带鸟类的长期生存情况。
首先,他发现冠莺尾部白色程度存在相当大的个体间差异,这种差异在夏末换毛期间发生的年度羽毛更换中具有高度可重复性;75% 的白色程度差异归因于个体之间的一致差异,只有 25% 归因于个体内部的年度变化。
“这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暗示,表明尾部图案的变异可能具有潜在的遗传基础,”穆姆说。他怀疑羽毛变异是由于关键羽毛颜色基因调控方式的细微个体差异造成的。
其次,虽然大多数冠莺的长期存活率很差,并且只在铁杉山出现了 1-2 年,但其他的则要成功得多,能够连续九个季节生存并返回铁杉山繁殖。这就创造了进化生物学家所说的“选择机会”,对可能影响生存的性状变异采取行动。
最后,尾白的长期存活率并不是随机的。具有中等程度白色的鸟类(接近种群平均水平的鸟类)比尾巴上白色程度较高的鸟类寿命更长。结果强烈表明,尾部白色的程度可以通过稳定自然选择进行微调,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觅食成功率和长期生存率。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稳定选择如何对乍一看似乎完全无关紧要的轻微羽毛变化起作用,”穆姆说。